FEATURE

GARETH MCCONNELL 在鏡頭裡一瞥青春狂歡的姿態

四月 6th, 2019  |  by  |  published in FASHION, FEATURE, MAGAZINE, NEWS

GARETH MCCONNELL 在鏡頭裡一瞥青春狂歡的姿態

光暈,迷幻斑斕的光暈。像是將混合酸甜的致幻劑,拌著對靈性的渴求一口吞下,讓它在血液裡掀起渺小卻極具力量的化學與爆炸作用,碾碎腦中禁錮的認知;閉上雙眼,趨來的並非想像中的黑暗與未見,感官將萬物原貌赤裸呈現,仿若推開赫胥黎的《眾妙之門》,在迷離的光暈裡真正看見了一切。 攝影師Gareth McConnell 的作品是一場關於享樂主義的夢,夢裡講述青春、脆弱、和光影同步閃爍的自由與躁動;明媚有時,倉促有時,時與時的交替間,則上演著一輪又一輪的美麗與毀滅。從攝影集《Close Your Eyes》開始受到廣大矚目,鮮明如糖果色調的作品是引人入目的糖衣,卻尖銳點出當代英國抗爭的關鍵時刻;彷彿讓人在一幕簾之後,稍稍一瞥北愛爾蘭與英格蘭的真實。而這關於社會蛻變的陣痛經歷,也影響著他時尚攝影的作品。 成長於北愛爾蘭的「問題年代」,爭執、恐懼、傷害伴隨著佔有彼此渴望的不同立場掀起,成為Gareth 每天必須面對的真實。當現實逐漸蒼老、晦暗至令人難以承受,他關上那令人疲軟的燈火,在現實割出一道縫隙,讓透出的微光照射名為「狂歡」的姿態,任模特沾染一身霓虹,在相紙上繪出一座混亂天堂。可以故作姿態,也可以無所畏懼,仿若青春就該這般高調,張揚地毫不留情。但又何需留情?畢竟殘酷的現實對深陷其中的人們亦是如此無情。但若反抗,也該如同那萬花筒般迷幻,以燃燒美麗至絢爛的姿態,溫柔地爆裂;在狂喜與愛中閉上雙眼,在迷離的光暈裡試著真正看見一切。   eyemag:請先簡單分享你踏入攝影至今的旅程。 Gareth McConnell:拿起相機,並開始使用它,看看有什麼正在發生。拍攝的同時也要好好享受其中的樂趣,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共事,然後一定要有B 計畫。 eyemag:對你來說攝影最迷人之處是? Gareth McConnell:對人們的回憶來說,攝影是一種美妙的輔助。攝影是抓緊時間,藉由幾下迅速片段的捕捉,捕捉我所認識的宇宙其中那或破舊、或美好的印象。我很清楚知道那徒勞無功是顯而易見的,卻依然試著達到不朽。 eyemag:你成長於北愛爾蘭,而後到倫敦讀書、並定居工作。北愛爾蘭與英格蘭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是否帶給你創作上的影響或不同的視野? Gareth McConnell:我成長在北愛爾蘭的「問題年代」,那時生活在非常政治化的環境,我卻甚至不曾理解「政治化」是什麼意思;同時也相當天真,身陷在眾多社會價值體制,我甚至未曾察覺它們的存在。話說回來,那一段時光也以它自己的方式展現了耐人尋味之處,而我的作品至今依然持續受這段經歷影響著。1992 年我來到英格蘭,從那時開始便算是居住在這。這裡既像家,卻也不像家,我只是在這試著湊合過生活,將自己放入人群面孔的漩渦裡。   eyemag:生活的累積成就我們所看世界的視角。那麼,生活裡的哪一面向帶給你最豐沛的靈感來源? Gareth McConnell:大部分的時候,是從我的窗戶看出去,讓靈感進來。它在人群內,在公車站牌下,在每次的來去之間,也在對街的超市裡。 eyemag:作品裡繽紛的色彩與光影,詮釋著青春、脆弱以及享樂主義。你如何建構鏡頭下的世界? Gareth McConnell:正如與我一同成長在這世代的許多人一樣,我猜我對「狂歡」一詞的真諦有著深刻的頓悟,其中總圍繞著一些深沈而迷幻的體驗。藉由這些體驗觸發,我想我試著(藉作品)讓它有意義。 eyemag:長時間以時尚為拍攝主題,時尚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在我們的文化裡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Gareth McConnell:我想我對時尚沒有太多意見,不論是這個產業內或是其指涉的面向。但時不時地,我的確很享受拍攝時尚的過程。話說回來,讓自己負擔得起「奢華」,讓自己成為製造過程尾端的消費者,不論是穿上它、觀看它、拍攝它,或是建立起任何自己也許能與它共有的其他無數關係,都像是一種美好的特權或榮幸,它在文化裡也並非能輕易被捨去。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們必須共同努力,讓與時尚各方相關的所有人們,在友善環境與整體經濟上得以實現。 eyemag:拍攝至今面臨過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拍攝經驗或故事是? Gareth McConnell:替《時代》雜誌拍攝一組記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士兵。那次經歷讓我釐清一個事實,這些士兵被治療,只是為了讓他們能回到戰場繼續作戰,而並非如我原本所想的那般天真:為了能讓他們重返社會。 eyemag:身為攝影師,你認知裡的創作精神是? Gareth McConnell:就是不斷持續的嘗試,在每天早晨努力讓自己能從床上爬起,並認真地做些事。 eyemag:除了攝影,你也經營著獨立出版社Sorika。 Gareth McConnell:Sorika 出版的作品都是我自己喜愛、欣賞的藝術家與其作品,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限制的準則。 eyemag:2019 年有什麼新計畫嗎? Gareth McConnell:用2020 年來停止拖延。 eyemag:最後,請談談你眼中的美。 Gareth McConnell:如同俗話說的,美存在於觀看者的眼中。∞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7 / 2019年春季號】

SCANDINAVIAN AESTHETICS 體現北歐美學的複合空間

三月 26th, 2019  |  by  |  published in FASHION, FEATURE, MAGAZINE, NEWS

SCANDINAVIAN AESTHETICS 體現北歐美學的複合空間

眼鏡時尚產業的蓬勃發展,讓品牌與店家的經營模式也隨之多元化,對現代消費者而言,來到眼鏡店不僅是挑選一副完美之選,他們更期待與之連結的美感及生活體驗。而在引領亞洲潮流的韓國,2014 年創立的CARIN 便是眾多眼鏡品牌中,將店舖多元化發展而相當成功的代表之一。 以北歐斯堪地那維亞風格為品牌核心價值,CARIN 在設計上特別注重功能與細節,在邀請秀智代言而迎來高知名度之前,其不譁眾取寵的輕盈線條,就已擄獲一眾時尚愛好者的心。除了眼鏡產品之外,CARIN 也致力打造讓人流連忘返的設計感店舖,讓產品本身、店舖的室內設計與整體氛圍,皆成為前往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一扇門,感受其在城市建築中揉入自然元素的平衡美學CARIN 目前在首爾弘大與釜山影島設有店面,其中位於弘大的CARIN Hongdae Lounge 為品牌第一間旗艦店,並在2018 年重新整修開放。重整後的CARIN Hongdae Lounge 因地處鬧區,加上整合了店舖、Showroom、咖啡廳的複合式設計,一如店名中的“Lounge”之意,得以置身其中閒適地消磨時間,吸引無數當地消費者前往,更成為許多觀光客旅遊清單中必訪的熱門景點。 扣緊斯堪地那維亞的設計美學,CARIN Hongdae Lounge將整棟建築外觀刷上一片純白色,室內也同樣以白色為主要色系,並配襯浪漫的粉色與高貴的金色點綴其中,同時以大片落地窗迎來陽光。此外,無論是眼鏡產品的展示或是享用飲品甜點的座椅區,整體擺設都保有寬敞且流暢的動線,共同營造出給予消費者得以盡情選購及體驗的美好空間。∞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7 / 2019年春季號】

LINDA FARROW 懷舊復古的日常注入

三月 16th, 2019  |  by  |  published in FEATURE, MAGAZINE, NEWS

LINDA FARROW 懷舊復古的日常注入

過去以圓形復古大墨鏡深植人心的品牌Linda Farrow,今年最新推出的「Linear」系列首度以簡約中性設計為主題,一向將台灣視為重點區域的Linda Farrow,這回公關經理Carlotta Cavallari 特別前來親身分享,以建築簡單乾淨的線條為靈感,每日都能舒適佩戴為理念,鏡框及鼻墊上照顧到亞洲消費者需求而做設計,是時尚新潮走入日常的新一步。而品牌主系列2019SS 則將視角拉到70 年代香港街景,濃厚的電影復古風格呈現在品牌經典的大框造型中,霓虹燈的風格情調,以及新鮮質材的運用為今年春夏眼鏡市場注入既懷舊又時髦的特色設計。 eyemag:Linda Farrow以往的設計都是比較偏向女性為主,近期推出的Linear 系列是Linda Farrow 首次比較偏向中性的系列,造型設計也較其他系列簡約,為什麼會選在這時候推出這樣一個系列,這項計畫規劃很久了嗎? Carlotta:這個系列確實籌備了一段時間,我們並不會把Linear 系列全然視為首個男性系列,除了因為過去也有推出過一些男性可以佩戴的眼鏡,另外Linear 系列女生佩戴也很合適,至於時間點則是因為我們希望Linear 系列和Linda Farrow 其他系列能夠達成一個完整性,對於品牌來說現在是一個各方面成熟的時機所以就自然而然地選在這時候推出。 eyemag:Linear 系列的設計概念為何?跟Linda Farrow其他系列有什麼區別或是延續相連的部分呢? Carlotta:Linda Farrow 給人比較奢華、創新的形象,總是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品牌DNA 同樣也會延續在Linear系列,只是這次會看到更簡約的風格設計,這和過往Linda Farrow 的設計上著重在細節設計、造型偏女性化、且色彩比較鮮豔的風格非常不一樣。Linear 靈感取材自建築的乾淨線條,設定是每日都可以戴的眼鏡,因此除了外觀以外,也希望能給佩戴者輕巧舒適的體驗,而選用的材質則會跟Linda Farrow 其他系列一樣是用最頂級的素材製作,由於Linear 整體較為輕巧因此用料上相對也會比較少,這也會反饋在屆時的定價上,比起其他系列價格會稍微低些。此外這系列看似簡約低調,但例如金屬點狀的LF logo 與板材完美結合、鏡框上部也有雷射雕刻,品牌的奢華元素藏在細節之中並無消除。 eyemag:除了Linear 系列以外,19 春夏系列又是什麼樣的系列呢?靈感來源又是出自於哪裡? Carlotta:新一季的靈感來自於七零年代的香港及李小龍的電影,設計時我們想像一個女性走在充滿霓虹燈的街道上從早到晚所經歷的一場旅途,背景設定是一個比較時尚的場景,這一系列你會看到有很多特別的顏色,像是菸草色、杏桃色、藍色、紅色等等,都是出自於對70 年代香港的一個想像,香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有東方神秘色彩、以及異國情調的地方,而回到70 年代更是又添增了一股特殊的迷人魅力,同時因為Linda Farrow 是一個誕生在該時代的品牌,所以我們對於70 年代特別有感情也不斷地受到不同的啟發,並且將之與未來連結做出經典並創新的設計。 eyemag:在本季新系列裡有Linda Farrow 過往少見的小框墨鏡,大家一般對品牌的印象是比較誇張的大框款式,未來小框也會成為每一季的更為常出現的款式嗎? Carlotta:小鏡框眼鏡是這幾季在時尚圈特別受到歡迎的款式,雖然在Linda Farrow 的系列中算是為數不多,主要還是以大框復古款式為主,但我們也陸續有推出一些這種帶有90 年代風情、看起來比較潮流款式,我們不會刻意因為市場需求或商業上的考量去做設計,在Linda Farrow 的想法上我們會希望能讓整個系列的完整性更加提高,也有更多元的款式,所以我們會在款式變化上做一個平衡,透過採用相同的材質、鮮豔的顏色等等,讓Linda Farrow 的眼鏡更具有品牌識別性,不會因為款式大小、框型變換就失去品牌的DNA 精神。 eyemag:就你的觀察,去年眼鏡有哪些特別的流行趨勢,而今年你又預期會有什麼變化呢? [...]

GENDER BENDING FASHION 時尚無性別主義

三月 11th, 2019  |  by  |  published in FASHION, FEATURE, MAGAZINE, NEWS

GENDER BENDING FASHION 時尚無性別主義

當社會還在為性別平權、性別認同等議題爭執不休,時尚界卻已迎來無性別主義的時代,那些被普羅大眾認為奇裝異服的裝扮,無論男裝女穿或女裝男穿,放到時尚界裡並不是件新鮮事。這樣的「性別流動(Gender Fluid)」並非僅是流行一時的趨勢,而是上世紀持續至今仍未停歇的一場時裝革命,從將女性自馬甲與裙撐解放出來的Coco Chanel 女士、以女士西裝賦予女性力量的Yves Saint Laurent,到今日Alessandro Michele 模糊男女裝界限的「非男非女」設計,越來越多品牌推出標榜無性別的設計,因著眾設計師與時裝從業人士的努力,性別藩籬已逐漸被打破,如同變性模特兒Hari Nef 所說「Gender is Whatever.」,在服裝的世界裡,性別是可以隨心所欲的。 近期,美國Museum of Fine Arts 也將目光聚焦在時尚界的這股性別流動性,名為『Gender Bending Fashion』的展覽將於2019 年3 月21 日至8 月25 日舉行,展出來自Museum of Fine Arts 收藏品及多間博物館、檔案館、私人收藏和時裝公司的展品,透過挑戰嚴格二元服裝定義的高級時裝和成衣時裝,包含Rad Hourani、Jean Paul Gaultier、Alessandro Michele、Palomo、Rei Kawakubo 等設計師的作品,以及Marlene Dietrich、David Bowie、Jimi Hendrix 和Young Thug 等多位代表性人物的穿著,共同探討過去一個世紀裡服裝與性別之間的關係變化,包含破壞、模糊與重新定義,以及因此所衍生的性別認同和表達、性、種族、階級、流行文化、行動主義和社會正義等議題。 此外,本次展覽也將為參觀者重溫時裝史上著名的「泰迪女孩(The Teddy Girls)」與「孔雀革命(The Peacock Revolution)」。前者指的是五十年代中期穿梭於倫敦東區,梳起紳士髮型、西裝革履的年輕女孩,她們行為乖張叛逆,被視為英國底層階級的次文化時尚;後者則是六十年代男裝發展上的劇烈變化,當時的男性拋棄多年來樣式制式的西裝,改而穿起印花襯衫、皮草外套、貼身剪裁、以及擁有刺繡與緞面等較為華麗的設計。「泰迪女孩」與「孔雀革命」分別挑戰了大眾對於女性與男性著裝的迷思,也成為時裝史上推進性別流動的代表運動之一。 回歸服裝本質,本就沒有性別之分,所謂的男裝與女裝,說到底也是人們後來附加的劃分法。在社會已存在太多標籤之時,何不讓服裝拋開男裝女裝的枷鎖,讓這些線條與輪廓僅是單純的設計,一如此回《Gender Bending Fashion》展覽形象特別選用了饒舌男歌手Young Thug2016 年專輯《No My Name is Jeffery》的封面照片,Young Thug [...]

NATURAL FUSION 品嚐自然noma 2.0與建築共生

三月 4th, 2019  |  by  |  published in DESIGN, FEATURE, LIFESTYLE, MAGAZINE

NATURAL FUSION 品嚐自然noma 2.0與建築共生

翻開近代世界知名餐廳清單,儘管年年有新的後浪推動前浪,卻始終有這麼幾家常年在榜上,曾三度榮獲世界Top50餐廳的丹麥「noma」餐廳,便是丹麥哥本哈根著名的地標性餐廳。2016 年底歇業的noma 在眾人的惋惜聲中悄悄重組,不僅換了地點、重新打造空間,主廚René Redzepi 更是放下光芒向大地取材,歷經一年的換血,終於在2018 年2 月帶著嶄新的noma 復出,宣告這2.0 版本將讓饕客取食自然、重回自然的懷抱。 座落於丹麥近郊Christiania 自由城,新noma 2.0 位於兩湖間的一處前軍事遺址,為過去丹麥皇家海軍貯存地雷的倉庫。由丹麥知名BIG 建築事務所一手打造,分解餐廳的各項功能,組織成一系列各自獨立但緊密相連的建築空間。這11 個空間分別乘載了不同的功能,建築師則因應功能特性取材當地適合的材料與工法建構,並以主廚René Redzepi 為中心,環繞廚房與餐廳排列而成。呼應建物,室內設計則找來在地團隊David Thulstrup Studio,將主廚René Redzepi 對食物與生活的理念貫徹到空間設計,並回應建築外觀,帶領饕客深入這處被大自然擁抱入懷的全新餐廳。 試想一座位於郊外、遺世獨立的隱密美食花園,noma 2.0 給自己的全新定義,就是邀請饕客走進自然,走進家裡,享受食物原味。因此David Thulstrup Studio 在設計時,早已跳脫「餐廳」的概念,改以「家」的特性進行設計。主餐廳以傳統木材堆疊而成,寬敞的天窗與落地窗允許客人直視庭院,感受被大自然包圍環繞的獨特氣氛。外頭的三間溫室分別作為花園、實驗廚房與烘焙坊。通往四處的小徑則以玻璃覆蓋,漫步其中能感受四季更迭與天氣變化,享受美食前先透過環境開啟感官體驗,貫徹北歐斯堪地納維亞式的親近生態、與自然共存的特色。 回到料理本身,針對noma 的菜色進化,主廚René Redzepi 以時節作為依據,為全年度的菜色設定了三大主題:橫跨冬天與春天的1-6 月,以海洋作為主題「Seafood Season」,取材鄰近新鮮美味的海鮮食材,佐以天然烹調手法;夏季6-9 月主打「Vegetable Season」,以在地的植物蔬果為重點,並佐以海鮮提點,打造自然蔬食饗宴;秋季10-12 月則以「Game & Forest Season」為主題,帶出遊牧民族常見的肉類、野菇料理,以充滿暖意與厚實的口味擁抱漸冬的季節。透過空間與食材的氛圍整合,讓顧客身心靈都為清新的自然包覆,為打掉重練的noma2.0 創造世界絕無僅有,且專屬於Christiania 自由城的獨特風味。∞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7 / 2019年春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