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究竟是剖析藝術家心理的視覺闡釋,或是眼前所見之物的真實再現?對於評論家而言,此題答案多為「以上皆是」,但在討論攝影者透過相片呈現事物的最終目的之前,這些作品總免不了經過世俗審美的檢驗,如美國攝影師Charles M. Taylor, Jr. 於1902 年出版的《Why My Photographs Are Bad》,便將「一張成功的照片該避開的誤區」逐條寫下,其中包括「雙重曝光」、「拙劣的構圖」、「不適合的裁切」和「拍到自己的影子」等等;此外,因拍攝動態物件產生的模糊效果、沖洗底片時不小心弄出的表面瑕疵,或是於強光源下產生的鏡頭眩光等等,也都是過去人們認為一張照片拍攝失敗的原因。 然而,藝術流派在文化發展中遭遇的反動現象,也無可避免地體現於攝影的潮流更替上頭,從前那些嚴謹而僵化的遊戲規則,於William Klein、Lee Friedlander 和Ilse Bing 等攝影師眼裡,成了限制想像力奔流的閘門─ William Klein 以低解析度的粗粒子和模糊的動態攝影,改寫現實於鏡頭中被觀看的模樣;Lee Friedlander 罔顧被攝者的整體性,以不成比例的構圖、不當的身體裁切和即興表演似的取景,讓爵士樂哼唱旋律般的自由態度走入影像中;而「萊卡女王」Ilse Bing,則於畫面中大膽置入拍攝者的倒影,干涉了以客觀角度還原事物的記錄性。 此外,40 年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Lisette Model,也加入這場重塑攝影定義的革新運動,如其顛覆審美的肖像照,題材多取自日常生活中所見的平凡人物─穿著泳裝的胖女人、擠出雙下巴的女歌唱家,Lisette Model 以最純粹、最誠實的鏡頭捕捉人們自然的一面,也為美國紀實攝影史寫下一頁嶄新的面貌。 拒絕中規中矩地描繪現實,轉而擁抱超現實主義的天馬行空,也是攝影先驅們向陳腐教條下戰帖的方式,有Man Ray 開拓「無相機攝影」的潛能,使用中途曝光和實物投影打造幻夢般的神秘影像;也有Maurice Tabard 以雙重曝光和蒙太奇手法,疊合出令人不安的詭譎畫面;更有Florence Henri透過鏡面反射拓展出空間的無限可能性,其富有寓意的黑白影像令人神往不已。 由此可見,「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已不再是當代攝影師所堅信的原則,而這些「扭轉失敗為成功」的經典影像,則被完整收錄在由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舉辦的《Don’t! Photography and the Art of Mistakes》展覽中,從7月20 號至12 月1 號,邀請眾人見證突破美學框架的每一次快門嘗試。∞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9/ 2019年秋季號】
FEATURE
DON’T! PHOTOGRAPHY AND THE ART OF MISTAKES 解構遊戲規則的攝影藝術
八月 12th, 2019 | by eyemag | published in ART, FEATURE, MAGAZINE, NEWS
STATEMENT-MAKING FASHION STYLE 踩出自信步伐的時尚宣言
八月 3rd, 2019 | by eyemag | published in DESIGN, FASHION, FEATURE, NEWS
由英國鞋履設計師 Kat Maconie 於倫敦創立的同名品牌,以獨樹一格的鮮豔用色、俐落而玩味的幾何線條,以及受到古董珠寶啟發的設計細節,於激烈的競爭中殺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更富有遠見地搭上近幾年被 Gucci、Dolce & Gabbana等品牌推上秀台的極繁主義趨勢,無論是亮眼的漆皮質感、染上鮮明色調的錯綜圖騰,或是羽毛、絲綢、塑料和金屬等毫無違和感的精彩混搭,皆是 Kat Maconie 品牌令人過目不忘的經典特色。 自幼便受到漂亮事物吸引的 Kat Maconie,總喜歡在媽媽的鞋櫃中把玩 80 年代那鑲滿珍珠與蝴蝶結的時髦鞋款,因而培養出對大膽用色、多彩印花和複雜細節的喜愛;雖然長大後的 Kat Maconie 從未受過正式的製鞋訓練,但她在英國女裝品牌 Whistles 擔任採購的經驗賦予她豐富的時尚知識,以及透析當今趨勢的美學品味;在發現市場上缺少具備高識別度的鞋履品牌後,Kat Maconie 便辭去採購工作,於西倫敦一家小工作室開啟自創品牌之旅。 Kat Maconie 的自我定位也比許多高端鞋履品牌來得親民,其商品並非擁有巨額預算的顧客方可負擔的奢侈品,而是所有喜愛時尚的女孩皆可入手的日常配件,設計取向也於豪華浮誇之中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實穿性,如其高挑卻粗厚的鞋跟,讓都會女伶在盡情演繹時髦姿態的同時,也能舒適自在地走路,正巧符合 Kat Maconie 對目標消費者的理想描繪─繁忙地穿梭於城市中,熱愛旅行、接觸各種文化,並無極限地擁抱色彩,同時富有主見,忠於自己的品味而非主流趨勢,唯有具備強烈自信與聰慧魅力的女人,方可駕馭 Kat Maconie 的前衛創作。 Kat Maconie 那揉合童趣氛圍、80 年代風格和幾何美學的設計 DNA,也完整輸入在 2019 春夏系列中─攀上鞋身的粉紅豹身影、以緞帶和珠飾組成的彩色鸚鵡圖樣、散佈涼鞋鞋身上的塑料花朵、由巨型圓圈築構的吸睛鞋跟,以及馬卡龍色、霓虹色和高飽和色調的撞色視覺,皆化為足下極其高調的時尚宣言,無論是簡單搭配 T-shirt、牛仔褲,或是繁複的印花洋裝,襯托出現代女性有些狂野、有些浪漫、亦有著強勢個性的迷人面向。∞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9/ 2019年秋季號】
KATJA MAYER 描繪靈魂裡曖昧的詩意輪廓
六月 26th, 2019 | by eyemag | published in FEATURE, MAGAZINE, NEWS
如果曖昧有張美麗的容顏或姿態,那大概就是Katja Mayer 鏡頭下的女孩。每當看著她的作品,耳邊總響起英國樂團 Still Corners的《Cuckoo》旋律;作品裡女孩的瘋狂並非張揚,而是帶著一種自抑的柔美與傷感。出於自身對心理學的興趣,Katja Mayer 對於人性中的雙重性充滿好奇;與其說她用攝影紀錄著這面向,她更像是以相機作為實驗器材,探索著這未知的領域。 如果曖昧是種自然現象,那大概就是她作品裡,那僅在一方玻璃盒裡掀起的迷霧。 鏡頭下,慾望是潛沉的,騷動僅似耳語般低鳴。那近乎偏執、或可稱之為明確的,出現在女孩略顯僵硬、懸浮的肢體裡,替畫面套上一層「被陌生化」的濾鏡。藉著這濾鏡,凝結著一段如無時間性的低頻,「像是把玩著慾望和威脅,那些有可能打斷一個瞬間平衡的事物。」 沒有絕對明確的情緒,不見分明的稜稜角角;畫面中,女孩褪下痛苦與狂喜,像是毫無畏懼與顧慮地,把自己拋入一種「狀態」:墜下的瞬間、飛遠的思緒、親密與疏離共存的距離,那些賦予聲音言語便轉瞬消散在空氣裡的「狀態」,無法伸手清晰指稱,卻充滿詩意。 eyemag:什麼樣的契機讓你走進時尚攝影?請與我們分享踏入攝影至今的旅程。 Katja Mayer :在得到藝術攝影的學位後,我搬到倫敦並在藝廊裡實習。後來的工作則是插畫家經紀人,但因為我不是個好的經紀人(笑),最後在一位知名攝影師工作室裡作影像後製經理。 那一整段時間,我一直在進行自己的拍攝,而一切都從自己的客廳架設場景開始。我搭建整個房間裡滿滿的道具,花了幾天粉刷牆面並做老舊處理,打磨木頭地板,在二手店跟廢物回收場裡尋找道具。第一組攝影是個嘗試,替一本我自己很喜歡的美國雜誌拍攝封面故事;當時還天真地想「這應該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才知道一點也不簡單。這些經驗最後變成一條漫長的路,走了許久,才從最初的嘗試抵達現在的自己。 漸漸地我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攝影邀約,這些工作機會讓我能辭掉正職工作,但當時我還是繼續以接案的方式替其他攝影師做攝影製作、修圖與場景設計。後來退出時尚攝影一段時間,回到學校進修藝術攝影的碩士學位。那次的返校學習影響我很深,當時所學的研究方法,至今我依然運用在幾乎所有的商業合作拍攝裡;同時,它也形塑著我對自己身為攝影師的理解、自覺:從每個決定、選擇到自己的興趣,甚至貫穿、連結著我的時尚攝影與藝術攝影作品。 eyemag:對你來說攝影最迷人之處是? Katja Mayer:對我來說最有趣的地方是和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們合作。聚在一個房間,一起創造出那些自己一人可能無法完成的美麗事物,然後在某一天將這一切結束。在拍攝一組作品前,我盡可能地計畫、準備、找資料,但同時我也謹記不要對每個想拍攝的畫面有太明確具體的想法,心底若有三、四個期待的畫面是好的,但剩下的就該讓一切在拍攝現場自然發生。和一個優秀的團隊合作是我的責任,我信任他們,也讓他們保有嘗試的自由,我總是提醒自己要創造一個沒有人會怯場或提出愚蠢意見的工作場域,而如果不順利,那就繼續往前嘗試。當然,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任何拍攝都有時間限制,而身為一位攝影師,當下快速決定哪些嘗試、變化值得,便是我的工作。 eyemag:你出生在德國,而後到倫敦學習攝影並在那定居工作。德國與英國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是否帶給你創作上的影響或不同的視野? Katja Mayer :要將這兩者做比較並不容易。若以柏林來說,其中的文化與倫敦很相似:個人主義、自由、充滿創造力。慕尼黑則是不同的氣氛:美麗、安全(這是優點也是缺點)、保守。雖然我出生在慕尼黑,卻並未在那長大;我成長在巴伐利亞一個非常鄉村的地方。也因此對我來說,在德國與英國之間,明確感受到不同的是鄉村與城市環境的差異。 在製作一組攝影時,我用德國人的嚴謹態度去執行;但在拍攝過程,我更專注在創意面向,並將所有技術性的部分交由技術團隊去發揮(很湊巧的是,技術團隊常常是德國人!)作品的色調和帶點憂鬱的氛圍,我想那絕對是受到童年家鄉神秘又美麗的環境影響。而創作上的想法則來自圍繞我周遭的一切;有時候我看見某個平凡無奇的結構,也讓它潛移默化滲透進場景的發想。我所想到的場景、裝置多半很抽象,並且不被任何特定文化所侷限。 eyemag:請簡單談談從主題發想到拍攝完成的過程。 Katja Mayer:通常雜誌邀約的拍攝會給我一個非常開放的概要,像是每一期會有一個主題,這主題多半是概要的延伸,所以不會有太多拍攝方向的限制。接著我會開始發想該賦予哪些場景與人物生命—我喜歡想像他們/ 她們的生活環境,他們/ 她們在一個空間裡如何移動,想像一個能讓模特用許多方式與之互動的結構。必須記得的是,模特並不是演員,要到拍攝現場才能知道他們/ 她們的極限。我總覺得如果你把模特放入一個他們/ 她們相信其中故事的空間場景,模特進入人物角色便會容易許多。再來就把想法分享給場景設計師,而當它具體成形,我們會製作場景的3D 草圖,規劃出需要製作哪些物件道具。同步進行的是聯絡時尚編輯或造型師,把這一階段的想法分享,確保他們知道像是色調等等細節,而我也能對他們預計使用的服裝有概念。接著開始試鏡。通常我會將moodboard 連同經紀公司或選角導演一併提供,也必須把任何我覺得適合的人選加入妝髮團隊,然後就期待拍攝了。 eyemag:生活的累積成就我們所看世界的視角。那麼,生活裡的哪一面向—藝術、音樂、文學、電影、食物、或大自然—帶給你最豐沛的靈感來源? Katja Mayer:你說的沒錯,我們過去所擁有的經驗,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事物;被哪些所蒙蔽,又深受什麼所吸引。事實上我的靈感可能來自四面八方。從一棟我剛好路過看到的建築結構,大自然、舞台設計、音樂、歌詞、文學(我尤其愛短篇故事)、雕塑再到畫作等等。每當我看了一場畫作展覽,當下就會對畫畫充滿渴望,並且想著再也不要拿起相機! eyemag:非常喜歡你的作品裡柔美、古怪又寂靜的質感,影像中傳遞出一種脆弱、飄渺的情緒。如果每一組攝影都在訴說一個短篇故事,請談談這個你用攝影描繪的世界。 Katja Mayer :我喜歡你說的「寂靜的質感」,我一定要記下來!我對創造曖昧、靜止的瞬間很有興趣,喜歡藉由結合已知的元素和有機體去想像其他不同的另類現實。像是把玩著慾望和威脅,那些有可能打斷一個瞬間平衡的事物。漸漸地,我被那些隱形、充滿吸引力,同時又不知為何帶來某種干擾、攪動的事物吸引。 eyemag:「若沒有成為攝影師,我有可能去研究心裡學。我對複雜的性格、人們的癖好很感興趣。」你曾在一次訪談中這麼說過。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出「角色」是個很重的部分;鏡頭下的模特,他們/ 她們的表情、肢體,似乎都在一種「狀態」裡。你對心理學的興趣是否也影響著你的美學與呈現? Katja Mayer:我想是的。其實我在之前其中一個問題裡,幾乎要回答這部分了:那些我想賦予生命的靈魂角色。人物角色裡的曖昧正是我感興趣之處。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著一種雙重性,力量與軟弱,主動或被動,人類的行為總與普遍性有關。如果你無法辨識出角色是處於痛苦或狂喜,如果作品讓你提出這些疑問,那麼對每個不同的人來說,它可能隱含的意義都是截然不同的。 eyemag:在變化速度極快的時尚攝影產業裡,什麼是你覺得最具挑戰的部分? Katja Mayer :如果你想持續一個與創作有關的職業生涯,那麼絕對不能忘記有時候必須視它為一門生意;那意味著,偶爾必須在創意上妥協。我有時會有點理想主義,也因此必須想辦法花點心力克服。你必須只在必要時才與人衝突。 eyemag:至今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拍攝經驗或故事是? Katja Mayer:和Culture Device(英國一以舞蹈進行實驗與演出的藝文團體)的導演Daniel Vais、以及我的好友Damselfrau—一位無與倫比的藝術家/ 面具設計師—一起合作,製作了一個名為《Radical Beauty [...]
SURPASS CLASSIC超越經典
六月 20th, 2019 | by eyemag | published in FEATURE, MAGAZINE, NEWS
誕生於1995 年,品牌999.9 所有眼鏡都在日本製造與設計,相較於一般常見因大小不適合的鏡框造成耳朵及鼻樑不適,或是鏡腳角度和頭型不合造成壓迫等等,999.9 的眼鏡設計可說是為了佩戴者使用時的舒適感而生。如同品牌名稱,目標追求純金的最高品質般,打造出最完美配戴體驗的眼鏡是999.9 成為日本神級眼鏡品牌的終極信念與動力所在。 既然強調無負擔的舒適性與耐用性,999.9 的設計自有其不同之處。獨家專利的四種鉸鍊:逆R 型、S 型、蛇腹型、平衡鉸鍊,通過不同類型讓不同臉型、頭型的消費者能輕易找到合適款式並能自由輕易調節,保持鏡腳彈性與防止鏡架變形,同時也增加了造型的變化性。此外考量到人體工學及亞洲人的臉型構造,在眼鏡和臉部的接觸支點-鼻樑與耳朵部分做了細節設計,包括弧度彎曲且不規則的鼻托,穩定貼合鼻型不易鬆落,鏡腳除了是靈活的曲線之外,也特別採取無耳掛式設計,降低耳朵壓力,輕易包覆頭部。加上精選的材質與日本職人式的工藝製作,種種細膩的思量投射在每一副高品質的眼鏡裡,讓999.9 更被稱為具有「一秒鐘的神奇體驗」之魔力,在短時間內就能用高度舒適機能擄獲人心。 今年新作品系列以「超越想像」作為主題。結構上保有象徵品牌的逆R 型鉸鍊等特色,也透過不同的素材與細節讓999.9 眼鏡的機能性與時尚美學再度向上達到新高度。此次系列總共推出10 項不同小系列共計21 款式,其中金屬眉框造型的S-160T 採用了多層中樑結構,加強了鏡框整體強度與彈性,使得鏡片在眼鏡佩戴時並不會受到鏡框負荷與干涉;NPM-80則是品牌金屬鏡腳與塑膠鏡框的新鮮嘗試,首度採用了內藏式的彈性設計,將金屬部件包夾在樁頭內部,顛覆塑膠前框的想像概念。 而Feelsun 墨鏡系列在今年最新一季總共推出了3 個小系列與9 種款式,例如專業型的運動太陽眼鏡F-14SP,外型線條更加趨近於一般墨鏡,線條流暢呈現上乘質感,兼具輕量化設計與能抵抗激烈環境氣候的特性,亦提供貼合包覆的高度安定性;而F-12M 則是在用色上更加多元,同樣是低調基底,膠框與金屬結合的雙鼻樑樣貌時髦有型。∞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8/ 2019年夏季號】
AN AUTHENTIC SENSE OF PLACE 回溯香港黃金歲月的時光之旅
六月 10th, 2019 | by eyemag | published in DESIGN, FEATURE, LIFESTYLE, MAGAZINE
無論是出差或旅遊至香港,在這座地狹人稠、寸土寸金的城市裡,找尋一舒心的宜居地並非件容易事,尤其行至一座新的城市,不少旅人偏好擁有鮮明當地特色的旅館,然而對於中西薈萃、經由多元文化形塑而成的香港而言,能與城市歷史連結並保有本地面貌的旅館,可說是屈指可數,這也使得拜訪過The Fleming(芬名酒店)的旅人們,對其具有國際視野,同時又滿載香港特色的設計,無不留下深刻印象。 踏進The Fleming,宛如搭上時光機,瞬時將城市的喧囂與匆忙腳步隔絕在外,回到那個我們或許也未經歷過的黃金年代,這樣由空間營造出讓人錯置的時代感與懷舊氛圍,正是The Fleming最引以為傲的特色所在。 2006 年開業的The Fleming,座落灣仔一棟70 年代建築物內,由曾為香港網球選手的John K.Y. Hui 所創辦,在委託設計團隊A Work of Substance 主導改裝計畫之後,於2017 年重新開幕。整修後的新店裝自香港60 至70 年代的光輝歲月汲取靈感,帶來扣緊老香港人們集體記憶的全新精品酒店,彼時的香港工業與海運蓬勃發展,由天星小輪開創的渡輪文化也隨之興起,The Fleming 地處的灣仔正是連結港島與九龍的交通樞紐,如今也依舊是香港最為繁榮的心臟地帶之一。A Work of Substance 受到The Fleming 地理位置與歷史啟發,別出心裁的將渡輪文化作為設計核心,從渡輪外觀與格調著手,精心重現舊香港的獨有榮景。 於是,無論是The Fleming 公用空間或客房,每一處裝置與物件都能見到碼頭及船艙等渡輪意象的巧妙置入,透過木頭與黃銅材質渲染濃厚的復古情致,同時採用酒瓶綠、海軍藍和酒紅色為主色調交織其中,從漆成紅色的電梯、木製接待櫃檯,到靈感取自船客手提木箱的竹編屏風及櫥櫃、仿造渡輪窗口的圓鏡、宛如艙門的圓弧形房門,再到海軍條紋織品、黃銅燈具、指針造型的服務鈴、潮蟹裝飾品⋯等細節,每個角落都是讓人驚喜的細緻安排。 The Fleming 共有66 間客房,分為小型、中型、特型及特大四種房型,飲食方面則有香港知名餐飲集團Black Sheep Restaurants 進駐開設的Osteria Marzia 餐廳,為來客提供美味道地的義大利海岸風味料理。值得一提的是,在視覺以外,The Fleming 也透過嗅覺來喚醒人們的懷舊情緒,包含漢方調製的沐浴用品,以及訂製的檀香木和琥珀香調,共同營造舊時碼頭攘往熙來的氛圍與地方感。 當我們回望過往年代時,不僅是念想於過去的美好與風華,這當中也包裹著對於未來的憧憬與期盼,以及保留了橫跨世代的城市記憶。The Fleming 秉持著傳承舊香港風采的使命,不僅將其獨有的人文風景寫入現代建築語言之中,更以新舊交融的高超品味,為挑惕的旅客們提供難忘的住宿體驗,引領他們踏上這趟60、70 年代的時光之旅。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8/ 2019年夏季號】